学院新闻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举办第五期“北京大学翻译学科系列讲座暨圆桌会谈”

  2024年5月9日下午,第五期北京大学翻译学科系列讲座暨圆桌会谈在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新楼咖啡书苑举行。本次讲座题为“语文学研究与翻译实践——北大德语系翻译传统略谈”,由德语系胡蔚老师主讲,法语系章文老师主持,东南亚系的夏露老师、西葡意语系的闵雪飞老师,德语系的毛明超老师参加。活动也吸引了外院及艺术学院的本硕博同学参与。

 

 

  活动伊始,胡蔚老师幽默地化用席勒对于“质朴的与感伤的诗”的区分,自谦地表示自己是没有程式化技巧的“质朴译者”,翻译动力全然源自对智识和文字的热爱和兴趣。谈及本次讲座的意图,胡老师表示想要从发轫于德国的语文学视角入手,指出北大德语几代学者在治学和翻译实践中的语文学学科传统。

  胡老师指出,“语文学”(Philologie)一词源自“爱-言/道”(philo-logia),与“哲学”(即“爱-智慧”,Philo-Sophia)一道构成了现代人文学科的基础。18世纪,德语语文学研究传统发展壮大,以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古典学研究和宗教改革以来的圣经文本研究为源头,将历史批评注疏版(HKA)的编纂工作视为语文学研究的核心任务,将文学史和文化史纳入研究范畴。至今,德国大学语言文学院仍用语文学命名,足以见出这一学科传统和学科定位在德语国家大学学科建制内延续至今。

  北大德语系与德国语文学研究传统一脉相承。1918年,蔡元培校长效仿柏林大学的建制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同年取“语文学”之义、承德国语文学学科建制设置建立德国文学门,聘请欧尔克(Waldemar Oehlke)、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等多位外籍专家任教,以德国研究大学德文系教程为模板指定教学大纲。北大德语系第一位系主任杨丙辰先生曾翻译《德国语文学》一文,体现出德语系自创立之初便具备高度自觉的语文学研究的学科意识。

  随后,胡蔚老师以冯至先生和杨业治先生两位德语系前辈大家的具体个案为例介绍了德语系前辈在语文学研究和翻译上的开创性工作。冯至先生译著鸿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在德国语文学研究传统的影响下讲究译注结合,在西南联大期间翻译俾德曼《歌德年谱》(Chronik von Goethes Leben)“以年谱为经,注释为纬”,以歌德之著作、书札、日记、时人记载,与后世学者之研究,进行注释,为歌德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史料基础。

  杨业治先生的治学和翻译之道同样体现出语文学者的严谨细致的专业修养和博学广闻的自我要求。他在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求学期间修习古英文、拉丁文、希腊文、梵文、波斯语等东西语言,以中古德语史诗《尼伯龙人之歌》为题获哈佛大学德文系硕士学位,建国后主编《德汉词典》,撰写《荷尔德林的古典格律诗》等论文,翻译音乐理论《论音乐的美》。杨先生在翻译时精雕细刻,讲究词意的精准传达和诗歌结构美的复现,是广博和深入的结合。

  胡蔚老师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总结,北大德语几代学者在治学和翻译实践时传习语文学传统,追求系统化的博学和科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在广博、系统的语文学法则上进行文本细读和翻译,并进而构建文学史和思想史脉络,形成了严谨扎实细致的治学和翻译传统。最后,胡老师借用库尔提乌斯的话指出,北大德语学人以语文学为技术方法,目的是“以语言形式存在的文化精神传统”,它是“人类高尚精神能量的储蓄所”。

  在随后的圆桌会谈环节,与会老师们就法语、越南语、葡萄牙语和德语翻译的不同风格和策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位老师抛出生动、具体的案例,拓展了在场同学们的视野。现场气氛友好热烈,与会师生表示在交流中收获良多。

  本次活动为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增进理解、相互启发,定将为加快构建多语种高端翻译人才学术共同体,促进我院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邢旭
图/冯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