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走向更大的世界 ——宁琦院长在学院2019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2019届毕业生们:
       大家好!离别季又如约而至,湖光塔影之间既记录下你们的欢声和笑语,也刻留下你们的流连和感伤。无论有多么的不愿,时光从不会真正停留,作为师者的我们,纵然有再多的不舍,也要目送你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支持你们去更广袤的天地中学习成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追梦圆梦。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全体教职员工向顺利完成学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一直以来良工苦心地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始终关心支持外院发展的各位朋友和学生家长致以诚挚的感谢!

       临别之时,免不了唠叨和叮咛,今天我想和大家再谈谈“外语人的使命”。


       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北大的志业需要传承与创新。北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承载和延续着北大百廿余年的精神与荣光,一代代外院人继往开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外国语言文学学者。他们之中有今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仲跻昆教授,在中俄人文交流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李明滨教授,外国语言文学专业首位长江特聘教授申丹教授,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终身院士董强教授等,恕我不能在此一一列举出所有人的名字。
       季羡林先生在年逾九十时曾说:“如果有人问‘倘若让你再活一生,你还选择这样一条并不轻松的路吗?’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还要选择这一条路,我还想探索真理,探索真理是永无止境的。’”正是这种对初心的持守,使他成为一代名师、学界泰斗。他的学生,段晴老师,带领一支优秀的青年学者团队沿着前人留下的线索,继续探寻真理的宝藏。段老师通过对新疆出土挂毯的释读,揭示了相隔千里的亚述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勾连,发现了相距千年的苏美尔史诗和巴比伦神话的融合,让这一人类文明传播史上的奇迹重现世间。
       我们常常会听到,小语种很边缘、没有什么用。也许用世俗的价值观、用物质标准来衡量,它难以兑现成某种物质回报,从这一点上讲,它的确是边缘的、无用的。但是以它对人类文明传承的价值以及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来衡量,它是我们心灵深处最宝贵的存在。就拿梵巴语来说,它从来就不是热门专业,甚至可以说非常冷,但季羡林先生和段晴老师在这一领域接力耕耘,坚守初心,让冷门绝学传承有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使我们明白,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苦,多么崎岖不平,我们都要持守把冷板凳坐热的信念,只要走的方向正确,就比站在原地或退缩向后更接近目标和幸福。
       同学们,你们将要走出这所有大楼、大师之谓的大学堂,在燕园的岁月里,学东西之文、融中外之学,不知不觉之中, 你们长出了只有在北大这片土地上才会有的气质和精神,收获了内化于心的自信与勇气,终生受用的学习与思辨能力,自觉于行的责任与执著,这些宝贵财富将会永远驱策你们努力前行,守正创新、引领未来。


       扎根中国,知行合一,国家的发展需要交流与互鉴。每一门语言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多彩的世界。正是因为你所通晓的那门语言,你接触到不同的族群、感受到不同的文明、领会到不同的文化、理解了不同的思维;正是通过你所从事的课题或研究,你拥有了洞察世界的双眼、通达世界的双脚、包容世界的胸怀;正是凭借你在外院数载光阴的磨砺与积累,你具有了将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能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沟通历史与未来的使者。因此,我们要有比其他专业的人更多的文化自信和使命自觉,能更好地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气度,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栋梁之才。
       我们有一位院友,他叫俞敏洪。俞敏洪学长和他的新东方,帮助中国人走向世界,他让不开口的人敢开口、听不懂的人听得懂,在原本无法相互理解的文化和人群之间,搭建了彼此理解和信任的桥梁。大批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受益于新东方,学有所成之后,从不同角度向世界展示中国,提升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能力。这一切,也许在成立新东方之初,就曾是俞敏洪学长的一个梦想,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
       年轻的你们已然走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师长,很欣慰地看到你们在各种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国际重大赛事和对外交流前沿中展现出大国青年的胸怀和气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论坛、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世界哲学大会上都有你们活跃的身影,你们用熟练的外语、自信的风采,传递了拥抱世界的中国声音,展示了尊重世界的中国情怀,老师为你们点赞,更为你们骄傲和自豪!
       今天过后,来日方长。无论大家有何种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是在国内就业或继续深造,还是前往国外攻读学位,抑或GAP一年去国际组织实习、参与全球治理,我都从你们身上感受到扎根中国、胸怀寰宇的浪漫情怀。感谢你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不计较小我的一时得失,主动融入祖国的大我、时代的大潮之中。


       胸怀理想,足行天下,世界的未来呼唤使命与担当。在这颗蔚蓝星球上,有着7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00多种语言,而技术的极快速发展仿佛给时间的推进也增加了倍速,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变局。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更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理念,传达了凝聚共识的思想和洞察未来的远见,这也是历经苦难辉煌、真正懂得复兴深意的中国人在人类未来之路的选择上提出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百年前的李大钊先生对新青年讲,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青年就是这个世界的未来。
       我们学院有一个CAMEL(中阿跨文化交流之路)项目,每年组织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赴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践和实地调研。CAMEL代表团同学访问卡塔尔大学,交流学术、讲述中国故事;参观华为在阿曼的子公司,见证中国企业给当地带来的改变;探访叙利亚难民营,思考和平对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意义。金字塔与博雅塔的距离不再遥远,新时代一千零一夜的佳话有了中国人的篇章。这桩桩件件中,都彰显着外院学子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切与责任担当。
       在对一批批学生的迎来送往之中,我们每一位师者的生命年轮上也刻上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痕迹。感谢你们的信任,让我们见证并分享你们的成长。我也许叫不出你们每个人的名字,但我会记住你们每个人生动的青春笑颜。在北大读书的光阴无论有多长,都只是我们生命中短暂一刻;在北大驻足的时光无论有多短,它又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希望大家珍惜在北大的点点滴滴,将对北大的爱、外院的爱深植于心底,在未来用辛勤的努力和成绩对母校做最长情的告白。


       我们今天举行毕业典礼的地方,叫“李莹厅”。李莹是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东语系日语专业1987级校友,她是一个成功的女企业家,但在我眼里,她更是一个精神富有、内心深处柔软、极富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很多人都得到过她的无私帮助。她始终关心支持外院发展建设,设有“李莹奖励基金”,支持学院各类学生社团的活动。为母校120周年校庆献礼,李莹捐资1000万元,支持该多功能厅的改造,“李莹厅”故而得名,同时设立了“北京大学李莹文化艺术基金”,支持北大的原创艺术活动,为高雅文化、艺术在北大和全社会的弘扬和推广作出贡献。
       选择这个场地举办毕业典礼并非有意,我想,在这看似巧合的背后,实则暗示着一种责任与使命的传递。不是要我们所有人都去干大事、挣大钱,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心怀大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初心不改,时光不负,心有阳光,世界温暖。在这里,我想把李莹说过的几句话送给大家:“后来的岁月,我曾遇见许多的浓香与鲜艳,我的记忆,总在不经意间,回到18岁初见燕园的那个春天。”
       这校园是永远的!祝福各位毕业生今后都有精彩的人生,而母校和外院永远都像初见时那样,向你投去最关切的目光。
       祝大家毕业快乐、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