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国别和区域研究系列讲座:俄国征服中亚再探讨
2022-11-21
2022年11月14日,牛津大学历史系研究员亚历山大·莫里森(Alexander Morrison)应邀做了题为“俄国征服中亚再探讨”的线上讲座。本期讲座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主办,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助理教授施越主持,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石靖受邀担任与谈人。
讲座伊始,施越向与会者介绍了主讲人的研究旨趣和学术历程。主讲人亚历山大·莫里森研究员是欧洲军事史和俄罗斯史专家,尤其关注沙俄治下的中亚地区。他曾于2014至2017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他撰写了多部著作,致力于以比较视角考察俄国征服和统治下的中亚。
本次讲座,亚历山大·莫里森研究员围绕其最近完成的《俄国对中亚的征服,1814—1907年:关于帝国扩张的研究》( The Russian Conquest Of Central Asia A Study In Imperial Expansion, 1814–1914 )一书,阐述了该著作的重要论点,并介绍了数个具体的案例研究。
亚历山大·莫里森首先概述了19世纪初沙俄征服前的中亚政治地理情况。他指出,一系列所谓的“边界线”绝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境线,而且哈萨克大、中、小三玉兹和希瓦、布哈拉、浩罕汗国之间的势力范围也很模糊且互有重合。
莫里森质疑和批判了既有的四种阐释俄国征服中亚的宏大叙事,分别是:基于宏大经济叙事的“棉花原料论”,从俄国立场出发的“自愿归并论”,归因于野心勃勃的军官的“偶然征服论”和已被熟知的、带有英国人特有情结的“大博弈”论。他从发生时间、持续时长和依托档案材料考察的动机等角度,驳斥了上述宏大叙事。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他认为,俄国征服中亚的最初动机来自于欧洲大国的竞争意识,特别是在1815年战胜拿破仑后,俄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大国之一,在亚洲人和欧洲竞争对手中维护帝国威望的强烈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对中亚的征服。莫里森认为,对帝国威望的维护和强化是贯穿俄国征服中亚的一条基本线索。
随后,莫里森结合地图和档案材料,简要阐述了沙俄对中亚地区近一个世纪的征服过程。结合佩罗夫斯基致陆军部的信件等材料,莫里森分析了1839年俄国远征希瓦汗国的动机,特别关注了远征过程中对骆驼和充当向导的哈萨克人的依赖。19世纪50年代,远征希瓦失败后,俄国放弃远征部队“孤军深入”的战略,转而采取修建要塞线的策略,以巩固势力范围。主讲人深入讲解了锡尔河要塞线的诸要塞和构成过程,同时指出,俄国面临着维持要塞线供给的困难和建立定居点的失败,这促使俄国沿锡尔河向东深入和征服塔什干。
主讲人简要介绍了随后的几次远征,包括1873年考夫曼率军远征希瓦汗国、1881年攻占土库曼地区格奥克·帖佩(Geok Tepe),这些都由圣彼得堡授权并精心策划实施。结合该著作,主讲人得出了一些结论。他认为,寻求“稳固的国家边界”是1840年代至1890年代俄国在中亚地区远征的表面目标。面对非威斯特伐利亚国家(如浩罕汗国),这种对稳固的国家边界的追求表现为扩张,直至抵达“自然边界”或拥有类似领土主权理念的国家边界。因而莫里森认为,“大博弈”错误构想和夸大了俄英冲突,忽视了19世纪90年代俄英之间迅速达成划界协议过程。
在讨论环节,与谈人石靖和主持人施越点评总结了讲座内容,并就问题意识、材料选取、研究视角等方面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张玉艳、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宋博等与会专家学者也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图文/ 吕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