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导航
外国语言文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04-24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外国语言文学学位授权点下设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此外,还有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二)学科建设情况
2021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秉承“人文为本、多元发展”建设理念,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科依靠传统上形成的实力雄厚的西方语言文学文化、东方语言文学文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教学科研队伍,全面覆盖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和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五个学科方向,定位明确、重点突出,形成既符合学科特征,又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和引领作用的一流学科发展格局。
2021年本学科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欧美和东方语言文学研究成就斐然,西方叙事学研究、古代东方语言文献与文学研究国际领先。在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本学科覆盖的“英语语言文学”名列第49名,“现代语言”名列第10名,参与建设的“语言学”名列第26名、“古典文学”名列第23名,居世界前列。在学校职能部门组织对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2021年度的常规工作绩效、发展状况绩效的评估中,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科研绩效及综合管理绩效评估均为A+(第一档),发展状况绩效评估为“优秀”。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
2021年,招收博士生29人、硕士生125人。
在2021级研究生(不含港澳台籍、留学生)中,71.43%的博士生来自双一流高校,81.97%的硕士生来自双一流高校。
(四)在读、毕业与学位授予情况
截至2021年9月1日,在校生中,博士生180人、硕士生331人(其中非全日制硕士生0人);其中港澳台生5人,外国留学生12人。
毕业14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114人;结业3人。
学位授予方面,在完成答辩的研究生中,答辩委员会不建议授予博士学位0人,不建议授予硕士学位0人。获博士学位用时平均年限为5.2年,等于全校平均年限5.2年。共有32人获得博士学位,114人获得硕士学位。
(五)就业基本状况
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共有72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23名博士研究生毕业。硕士毕业生中,46名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占总人数的63.9%;国内升学9人、出国深造15人,分别占12.5%、20.8%;另有2人拟就业。在国内升学方面,9名硕士生都选择在北京大学继续深造。15名出国深造的硕士毕业生中,选择德国高校4人,美国和英国高校各3人,另有部分同学选择了瑞士、西班牙、韩国等国高校。硕士生留学选择专业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方面,与自身专业紧密相关。博士毕业生中,4人成为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其他19名博士生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
硕士生择业行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政府机关和教育单位。机关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杭州市公安局为代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以新华通讯社、北京市十一学校、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代表;其他典型企业包括汉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博士生入职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就业专业对口性强、就业区域分布广泛。
截至2021年12月,本学位授权点共有研究生导师15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学术学位全职)66人;60岁以上博士生导师15人,占16.67%。具有2022级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博士生导师共62人,其中,全职博士生导师6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0人。
截至2021年7月,74.69%的研究生导师完成在线答题培训,高于全校完成率54.80%,位列全校第7/37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专业报国,投身语言志愿服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活动中,外院师生全程参与了文艺汇演、庆祝大会观众、现场保障志愿者等多个岗位工作。8名在读研究生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岗前培训与后勤保障,在语言服务中厚植爱国情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党团班联动为师生办实事,开设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老人英语班、开展升学就业经验分享会、制作中关新园朝韩语版地图、“纸袋包纸书,环保中阅读”环保专项行动等主题教育活动。
(二)擦亮底色,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海外留学生党性教育不断线,设立海外学生党团小组,创新“思政出海”教育模式,开展百余次海外党员讲党课、海内外联合党团活动,厚植爱国情怀,坚守思政教育主阵地。创新性开展“红楼百年,师生共学”多语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读书活动,邀请各专业青年教师、兼职辅导员、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担任读书会领读人,带领低年级本科生共读共学多语种译本,共开展6期64场,集中学习时间超过130小时,覆盖8个语系,960人次。
(三)凝心铸魂,不断加强基层党建
2021年在学院党委指导下,深入开展基层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党建创新立项,将提高学科专业技能与加强政治素养紧密结合,培养有坚定信念、有党性修养的新时代外语人。组织研究生党团支部以红色参访重温党史,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一二·九”运动纪念碑、北大红楼、北京大学校史馆等地学习。不断加强学生党支书队伍建设,建强学生党建工作堡垒,党建工作再创佳绩,英语研究生党支部获评高校“红色1+1”北京市优秀奖和北京市党建样板支部。英语翻译硕士党支部、朝韩语研究生党支部获得高校“红色1+1”北京大学优秀奖。
(四)固本强基,稳步拓展思政平台
2021年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研究生群体积极参与学院暑期思政实践活动,担任助教,走进祖国基层。积极响应学校“鸿雁计划”“力行计划”“知行计划”等基层实践活动的号召,年均有数十位研究生前往祖国各地开展学习实践,将外语专业融入祖国建设,多位同学获得“优秀学员”荣誉称号。开展“红色百年”“激昂百年”“青春百年”“求真笃信”、“学史力行”、“赓续初心”六大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集体学习、实践调研、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方式,以党建带动班团一体化建设,引导广大外院学子要时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勇担青年责任,发挥专业所长,将青春奋斗融入到党和人民事业中去,以实际行动开启奋进新百年。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建设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在学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学院研究生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指南,规范研究生管理工作。
与研究生培养与学位工作相关规定主要有: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新开研究生课程相关规定》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实施办法》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实施办法》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博士研究生学科综合考试实施办法》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博士研究生年度审核实施办法》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实施细则》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流程》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博士研究生培养流程》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及答辩要求》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及答辩要求》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年度招生资格审核方案》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新体制教研系列教师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办法》
与研究生奖助与学术交流工作相关规定主要有: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博士研究生岗位奖学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资助实施办法》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胡壮麟青年科研基金章程》
与研究生招生工作相关规定主要有: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年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研究生招生复试专家行为规范》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指南(专家版)》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保障小组工作职责》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研究生招生复试考生身份验证流程及须知》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研究生招生复试场内助理工作指南》
(二)研究生培养情况
1、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学科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两个重要思想开展研究生教学工作,以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研究指导、论文指导等各环节,在培养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选取、课堂管理等方面积极践行思政建设理念,努力实现“三全”课程育人。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之一,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本学位授权点共有99个硕博士生培养方向,每年开设研究生课程300余门。2021年开设研究生课程306门。本学科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加强课程思政、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督导等方法努力加强课程建设。
本学科注重一级学科层面课程和学科方向层面课程的内在联系,在尊重学科规律、体现学科特色的前提下升级优化课程体系,2021年启动并完成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设置,在执行不因人设课、不重复设课规定的同时,开设“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当代中亚国别与区域问题研究”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课程及“研究生写作规范课程”“中国语言文化”等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训练和提高研究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通过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常规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鼓励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组织教师申请研究生课程建设立项,通过进行精品课程培育、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更新、电子教案建设等方式,增强教师的教改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2021年来共申请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立项6项。
设立以教学主管领导及各系所负责人为主体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新开课申请,对教学效果、教材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估体系,分别以院务会、一级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小组、二级学科负责人及研究生为主体进行课程质量督导与评估。制定学院领导2021年度听课计划。院长、党委书记听课时长不低于3小时,教学科研分管副院长听课时长不低于2小时,通过随堂听课及向系所负责人了解情况等方式进行教学督导,确保学院领导切实了解一线教师教学情况,把握师风现状,给予针对性指导;赋予二级学科系所中心负责任人对所在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大纲编制、新开课管理、教学效果监督等管理职责;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制定评教标准,以研究生评教的形式对所有研究生课程开展教学评估,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建议,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2、导师选拔培训情况
为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导师的选拔及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明确不同体制下导师的遴选规则,学院先后制定了《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年度招生资格审核方案》《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新体制教学科研系列教师研究生导生招生管理资格审核办法》细化硕士生导师招生资格的相关要求。此外,学院还多次组织组织研究生导师集中学习培训,分享指导经验。3月1日,学院组织全体研究生导师召开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会议上深入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和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年”工作部署,研讨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7月9日,学院组织召开“博士生导师座谈会”。邀请在博士生指导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段晴教授、申丹教授、吴冰冰副教授作为代表与各位博导分享博士生指导经验。会议围绕进一步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保障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对学院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优秀经验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3、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引导教师把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任务新要求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带动教师个人修为不断提升。通过落实考核、强化宣传培训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学院党委结合上级文件与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师德专题教育工作方案,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品格,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为党和国家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利用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聘岗委员会议等工作会议,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北京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研讨会会议精神,结合当前实际工作,为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筑牢思想基础,也为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指明具体方向。学院在所有涉及教师审核的过程中党委先行,对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专项审查。在学院教师中期评估、tenure评估、人才引进、奖教金推荐评选工作中,学院党委带领候选人所在系(所、中心)党支部,对候选人进行师德专项评估,通过个人自评、党支书谈话等环节形成最终评估报告,确保候选人按规定参加师德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方面表现良好。
2021年度考核工作与专项岗位聘任工作中,学院向全体教职工发放《北京大学教师行为规范》《北京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北京大学师德“一票否决”实施细则(试行)》《北京大学教研系列教师校外兼职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强调教书育人实绩与师德重要性,并督促系(所、中心)负责人在年度考核评议与专项岗位聘任过程中着重考察。
组织研究生导师学习教育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北京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规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
4、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情况
学院通过定期举办“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东方文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以及各种学术讲座等活动,加强全国外语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外语培养后备力量。
2021年5月7日,学院组织召开“博士研究生交流座谈会”。研究生主管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及青年教师代表胡旭辉老师、张忞煜老师、优秀毕业生代表、对外经贸大学刘雅悦老师、教务办老师及30余名博士生参加了座谈会。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毕业生代表就治学方法、博士期间学术规划以及就业等博士生同学关心的问题传授宝贵经验,提出可行的建议,各位老师也针对学生们的提问真诚解答,鼓励博士生更加坚定地在学术道路上勇敢前行。会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博士生同学的高度评价。
2021年5月22日,学院顺利举办了第十三届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论坛。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国内外70余所高校264位研究生的254篇投稿,涵盖东方文学文化、西方文学文化、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国别与区域研究5个研究方向,参与人数及投稿论文篇数均创历史新高。本届论坛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共设十三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实现线下、线上参会学生的实时交流与互动。历经13年的发展,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论坛已成为国内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子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学术经验、结交学术伙伴的良好平台。在推动我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帮助研究生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促进研究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5月29日,南亚学系举办第八届研究生学术论坛。论坛共收到来自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南亚学系、艺术学院16位研究生的论文。同学们的论文选题跨越写本文献、文学图像、宗教文化、人文交流与社会历史等诸多领域和学科,在多语种文献资料与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应用了多元丰富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不乏创新之见。
2021年7月5日至1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中心、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联合主办、北京第二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协办了2021年全国研究生东方文学暑期学校。本次东方文学暑期学校共邀请22位国内外学者,为学员们带来了数十场高水平、高质量的专题学术讲座。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闽南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美国旧金山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海内外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东方文学研究为基点,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学术兴趣出发,为学员们展现了宽阔的文学和文化视角,提供了多元的研究和思考方法。
2021年12月11日,由阿拉伯语言文化系、中东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和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了第九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论坛共收到投稿106篇,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5所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共100余人参与了现当代中东问题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语言学和文学四个分论坛的发言与讨论。本次论坛增强了阿拉伯语专业学生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对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大有裨益。
5、研究生奖助情况
本学科依托学校研究生院的各项奖助学金,结合学院设立的各类奖学金,不断探索构建全面、多维的奖助体系。在奖助学金方面,2021年本学科授权点共有研究生409人次获评包括博士岗位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专业学位国家助学金、专项学业奖学金、科学实践创新奖和闳材奖学金等在内的各类奖助学金。与此同时,学院将资助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励、CSSCI发表论文奖励、李赋宁外国语言文学奖教金奖学金、新东方奖励基金、金鼎汉印度研究奖学金等项目纳入奖助体系,并与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开展深入合作,及时为有需要的学生申请年度助学金以及临时困难补助,为研究生发展成才助力。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情况
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深刻领会新文科建设的实质内涵,将教学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持续改进、自觉优化的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兼具语言能力和跨学科专业基础,具有较深的东西方文化和文明造诣,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使命担当,注重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三方面的培养,构建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包括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流的课程体系、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内的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夯实“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具有鲜明北大外语学科底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方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大力推进思政内容进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做到一课一策。继承北京大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传统,发挥外国语言学科特色,积极组织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经典文献阅读课程,开展“读原典、学语言”等活动。运用国别区域研究等跨专业、跨学科平台,筹划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等专题课程,融合对象国国情历史教育与思政内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研习多语种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文献,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水平的同时提升其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功经验的能力。继续拓展思政实践平台。继续建设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四史,懂社会,将外语学习融入祖国建设。
第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通过校内外协同培养、国际联合培养等方式,推进本、硕、博三级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北大特色的卓越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打通各语种专业壁垒,从国别导向转变为区域导向、从语言习得导向转变为问题研究导向,培养学生在熟练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全面研习对象国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运用一手研究资料、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跨专业综合性研究。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整合各语种优势,加强学科间沟通与比较研究,特别是在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方向上破除专业藩篱,支持多语种教学互动,拓展学科内部互动机制的有益尝试,以专业交叉带动学术创新,以多维视角推进综合研究,激励学生从专精单一语种到具备对象国国所在区域综合知识,从纵向梳理对象国特定问题脉络转向跨国别跨语种横向比较,开展更有专业深度、更具世界眼光、更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
第三,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创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一流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秉承北京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建设跨语种、跨国别的区域研究课程,加强外语语言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以及理工科间的交叉与渗透。
进一步开展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发挥语言、文学、文化领域的传统教学优势,持续建设以本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理论课程,促进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继续加强“研究生写作规范”“语言学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建设,构建外语语言文学学科研究方法类课程群,形成覆盖全学科的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结合科研训练过程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强化研究生研究方法的教学与训练;聚焦外语语言文学学科各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建设“外国语言学前沿专题”“翻译学前沿专题”“外国文学文化前沿专题”等系列专题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培育创新精神,启发科研思路;关注国际战略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加强“当代中外国别与区域问题研究”等国别区域研究系列课程,培养精通相关国家与地区语言,通晓相关国家区域的国情区情,能够成功开展涉及相关国家地区工作并能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人才。
第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用心打造一批充分反映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新要求,体现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具有北大特色的一流教材。
以“国标”和“指南”为指导,担当起本学科全国性教材建设与研究工作重任,系统推进教材编写工作。集中优秀师资力量,积极开展教材政策、教材开发、教材评价等教材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通过设立教材立项课题、研制教材编写指南、建立教材资源库、落实教材奖励制度等方法,调动本学科教师参与打造精品教材的积极性并通过教材建设推动教学改革。
第五,继续推进学科国际化建设,搭建学术平台,推动学术交流,完善跨国界、多层级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配合学校国际合作战略,继续扩展校际师生交流访学合作机制,创新海外实践设计,引导学生“走出去”,在实地调研与中外比较中坚定报国意志,提升专业素养,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敢讲、会讲、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中型学术活动,鼓励硕、博士研究生海外参会,接触世界顶尖学者,并发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中国声音。
(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发掘、长线跟踪并适时引进优质人才。以“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数据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方向,深入挖掘师资队伍的研究潜能,构筑学术整体意识,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
至2021年12月31日,学院共有在职教师217人,其中教授51人、教学教授4人、长聘副教授10人、副教授77人、教学副教授3人、预聘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35人、讲师35人。学院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跨世纪人才2人,新世纪人才6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励教师内驱发展的创新潜能,目前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教学科研梯队。2021年引进预聘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1人;博士后进站5人,出站4人;3位老体制副教授晋升教学教授,4位助理教授通过Tenure评估晋升长聘副教授。
充分发挥知名学者的学科引领作用,2021年东方语言文化教师团队进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推荐名单,2022年2月正式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文体叙事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之一、美国的《文体》(Style)2021年春季刊用全部篇幅探讨申丹教授首创的“隐性进程”叙事理论,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挪威、丹麦、意大利和中国的十多位权威学者参与讨论,在国际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当前疫情状态下,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学院克服一切困难,国际化师资队伍质量得到持续提升,高层次人才占比逾25%。全职聘任外籍教师队伍达41人,其中2/3教师在严格遵守防疫政策规定下实现返华返京,确保线下面对面教学,形成全校规模最大的在华外籍师资团队。另以远程授课形式聘用的兼职外籍专家达23人次,为教学工作和北京大学的国际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整合资源优势,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加强服务保障,精准服务人才,通过举办“学科建设沙龙——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交流会”等活动,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拓展学院教师队伍的国际学术对话空间。扎实做好精准支持配套,落实“新东方青年学者”项目评选,8位青年学者获得奖励,在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方面打造教师业务服务平台,构建人才队伍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科学研究情况
学院科研服务工作秉承“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优化自身”“精细服务”的理念,在科研项目、成果管理、资助工作、机构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2021年,学院成功申请省部级以上项目共13项。其中吴杰伟教授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管理与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另外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3项、委托项目3项、冷门绝学项目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此外,2021年1月获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目,2021年1月立项),占北大整体立项的五分之三。2021年度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经费总金额达到316万元。
学院在本年度多措并举,打造高效科研服务服务支撑体系。为了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学院2021年多次召开在研项目经验交流会、科研沙龙帮助教师顺利开展科研项目。同时,学院加大了科研项目申报服务力度,2021年初,学院启动了省部级科研项目本领域专家预审工作。邀请了院内外25位预审专家,对13份项目申报材料,给出了39份评审意见。评审专家对申请材料中的视野把握和价值论证等方面给予了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见,从而提升了课题论证材料的总体质量,为项目预研打下坚实的基础。2021年我院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在全校人文学科院系中表现突出。学院尊重科研规律,注重学术共同体和具有前瞻性价值的项目培育,以科研项目带动优质科研成果产出。
2021年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教师的成果共计315项,其中出版学术专著16部,译著40部,编著及教材19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著作中发表论文221篇,译文19篇。
2021年度,陈明教授的专著《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萨尔吉教授的专著《<大方等大集经>研究》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此外,法语系章文老师的译著《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荣获第十三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社科类)。阿拉伯语系仲跻昆教授的著作《阿拉伯文学史》(四卷本)获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研究奖一等奖。英语系胡壮麟教授主编的《语言学教程(第五版)》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此外,文体叙事研究界国际顶级期刊之一、美国的《文体》(Style)2021年春季刊用全部篇幅探讨申丹教授首创的叙事理论,为此特邀申丹撰写目标论文(Target Essay),供多国学者展开探讨。
在全球抗击疫情的新形势下,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论坛、工作坊、报告会、讲座等各种形式的高端学术交流活动130余场。承办“北京论坛:知识传播与文明互鉴分论坛”、举办第七届“伊朗学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博雅中韩人文学论坛”、第二届北京大学明治大学日本语学日本语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会议,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传播北大学者声音,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四)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在国际交流方面,面对疫情常态化的新形势,学院转换思路,积极应对,一方面支持学生在充分评估必要性的前提下,继续到对象国求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通过线上渠道进行远距离的交流学习。学院按照“一人一事、一人一策”的原则对出访申请进行逐一审核,要求出访学生充分了解评估留学地区的疫情及疫苗接种情况,并对自身出国的必要性做出充分判断,同时对交流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相关事宜进行提醒,切实保障了学院国际交流活动的有序开展。2021年学院共有20位研究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国际交流。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本学位授权点以“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研制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为契机,对学科建设进行全面总结,深入查摆存在的问题,凝心聚力,共同谋求解决办法。北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整体实力较强,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目前仍存在如下问题:
1、学科内涵得到丰富,但一流学科发展的问题意识体现不够,学科的当代意识尚需强化,对新时期外语学科发展的定位、转型和改革力度不够、创新不足;
2、在打造国际顶尖学者和高精尖研究团队方面尚存差距,拥有高原,缺乏高峰,国际顶尖学者数量有限,一流学者团队尚未形成规模,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仍显不足;
3、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但培养模式和个性化方案不够充足,尚难全部满足国家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4、知识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需求结合的紧密度还有待加强,格局和视野仍需放大,在中国思想、中国主张的对外表达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5、社会服务的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对接国家战略、回应重大现实需求的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在智库作用发挥、为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制定建言献策方面有更多的担当和作为;
6、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能够代表中国学术话语特色的科学研究成果外宣不足,优秀成果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炼。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研究生延期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导师对指导学生督促力度不足、个别专业对培养过程和培养环节把控不严等问题。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在硕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无问题论文。
在博士论文匿名评阅环节,2021年批次完成博士论文专家评阅158次,总体情况良好。但也有个别论文的评阅结果不甚理想。总体评价为“中”5次、“差”1次,分别占比3%和0.6%。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创新成果、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科研能力、学术规范、写作规范等7个具体评价为“中”共73次、“差”共2次,分别占比6.6%和0.18%。
六、改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全面部署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作
按照“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评价体系为引领,以过程管理为手段”的基本原则,建立由院长和主管副院长全面负责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充分发挥“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博士生论文自纠自查与整改小组”等的领导作用,并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论文自查整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各项任务、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研究生管理工作如期完成且富有成效。
(二)立德树人,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
1、要求导师提高思想站位,落实立德树人基本根本任务,深刻理解导师作为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与使命,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和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责任意识,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2、通过组织导师培训会、座谈会等方式,督促导师按时完成研究生导师在线学习和答题,帮助导师学习、掌握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政策法规,执行国家、学校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指导和质量把关。
3、组织导师参与制定或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导师结合研究生实际情况,与其商定个人培养计划,对研究生选课和课程学习予以指导。
4、建立导师与研究生定期沟通制度,通过面谈、微信对话、视频会议等多种方式,与研究生定期沟通,检查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及科研进展情况,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训练和创新精神培养。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及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求拟毕业博士生导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关注博士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并给予定期指导,建立对每位拟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的台账。
5、关注导师的培养情况与培养质量,对履行职责不利的导师进行约谈,问题严重的导师停止招生。对出现问题论文的相关导师暂停下一年度招生资格。
(三)建章立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本学位授权点以《北京大学关于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意见》为抓手,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实践中形成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并强化制度执行,定期检查督导,做到责任到人,层层把关。
1、在招生环节,严格审核博士生导师资格,优化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制度。
继续执行硕士生指导教师每年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2人(含港澳台生和留学生)的规定。确定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博士生指导教师每年招收博士生数量原则上为0-1人、每位博士生指导教师指导的在读博士生总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含港澳台生和留学生)的基本原则。
强化导师资格遴选和年度备案工作,向研究生院组织的委员会汇报学位分会通过的研究生导师名单后再予以备案。按照《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新体制教学科研系列教师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办法》和《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年度招生资格审核方案》的规定,对新、老体制教师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和年度招生方案进行严格审查。
严格审核高龄或超龄导师招生资格,保证导师在退休前可以完整指导一届研究生。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招生的,上报研究生院。如导师退休时仍未完成其名下研究生的指导工作,院系妥善安排后续工作,对学生一人一策,保证指导质量。
按照《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办法》和研究生院工作要求制定学院招生计划分配办法。确立如下博士生招生分配基本原则。
1) 有以下情况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可优先获得博士生招生名额。
- 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
- 获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国家级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的;
- 主持国家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的;
- 从学科建设角度需要给予支持的;
- 在读博士生(含港澳台生和留学生)数量较少的。
2) 有以下情况的博士生导师,获得博士生招生名额的资格将排后或取消。
- 被学院级及以上学术机构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
- 被学院级及以上学术机构认定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
-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论文抽查中,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出现不合格情况的;
-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各环节出现重大失误的;
- 延期博士研究生数量及比例较高的;
- 出现师德师风问题的;
- 其他由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认定需暂缓招生的。
学院将会同党委、学工、教学、人事、科研等各部门,从思想水平、工作态度、学生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科研条件、培养质量和精力投入等方面对导师的履行职责程度和指导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以确定下一年度的招生资格。
2、在培养环节,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强化培养过程管理。
健全完善并认真执行《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博士研究生学科综合考试实施办法》《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博士生开题报告实施办法》《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博士研究生年度审核实施办法》,按照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博士生综合考试、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
各专业采用现场审核方式组织开展在读博士研究生年度审核,审核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培养环节完成情况、研究进展及遇到的困难问题等,分析研判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组织导师对博士研究生进行定期评价工作,引导导师加强对博士生学业表现、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强化导师责任,增强学院对导师指导状况和博士生学业状况的了解,建立良好的诊断机制,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博士生的管理。
针对学院延期毕业学生较多的情况,加强延期管理。除继续严格执行学习年限不得超过8年、未完成开题报告不批准延迟学习年限的要求外,排查延期毕业学生的情况,约谈延期毕业学生及导师,找出延期毕业原因,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延期毕业现象。
3、在学位授予环节,加大力度优化论文质控体系。
加大学位论文评阅前和送审中的工作力度。建立工作机制,组织各专业对已经通过预答辩,拟进入答辩环节的论文进行送审前审核;将研究生学位论文送“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文献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导师;强调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要求其反复核查论文是否符合写作规范。
在博士论文评审过程中,第一时间将抽评专家意见反馈给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对于有异议的意见,及时与学位办沟通,反馈给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论文送审平台。
学院继续夯实“学位论文送审后修改”工作机制与重点审核机制。重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由学院主管副院长牵头成立论文修改完善工作组,对评阅中存在中评、差评的博士论文或答辩委员会和学位分会非全票通过的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做到每个问题都有反馈、有落实,在答辩前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
严格答辩委员会审核环节。学院依规邀请认真负责的相关学科领域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确保答辩专家发挥实际的把关作用。明确规定导师不得作为自己指导学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不得由导师选定。要求答辩委员会委员全面考查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专门知识、研究能力、成果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并在答辩决议书中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重点关注在评阅中存在中评、差评和有异议的论文质量。按照学校要求,将答辩委员会专家名单、答辩决议书编入存档博士学位论文封底。
学院学位分会切实做好质量把关工作,严格审核答辩委员会组成,严谨、严肃审阅学位论文,重点关注评审有中评、差评或不同意答辩意见的论文、答辩不全票通过、分会不全票通过的论文、在职、延期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出现“存在问题论文”导师指导的论文、临近退休年龄或超龄导师指导的论文以及其他存疑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