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和东南亚系联合举办南亚与东南亚研究读书会
2021-12-13
2021年12月10日,本学期第三期季风南亚与东南亚研究读书会“帝国眼中钉:跨国网络中的革命旅居客”在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新楼401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读书会由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和东南亚系联合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孟加拉语专业协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二十余名同学参加了此次读书会,对《国王陛下的对手: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和印度的反帝斗争》( His Majesty's Opponent: Subhas Chandra Bose and India’s Struggle Against Empire )和《地下亚洲:全球革命者及其对帝国的抗争》( Underground Asia: Global Revolutionaries and the Assault on Empire )和两本学术著作展开深入研讨。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的吴杰伟、罗杰、谢侃侃、张忞煜,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曹寅、国际与地区研究院的谢超,北京外国语大学孟加拉语专业的曾琼,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的张书剑等老师出席本次读书会并参与点评。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副院长吴杰伟老师首先对参与本次读书会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热烈欢迎,期待与会师生在本次读书会上能有所收获,希望大家在未来继续支持、关注季风系列学术活动。随后,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东南亚系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孟加拉语专业的同学代表报告了读书心得。
《国王陛下的对手: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和印度的反帝斗争》是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鲍斯的传记。鲍斯的人生轨迹遍及印度、英国、欧洲大陆、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联结成一个包含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类意识形态和国际权力结构元素的跨国流动网络。詹丹妮和袁上尧两位同学在叙述鲍斯生平的基础上,从“鲍斯和轴心国的合作”和“东南亚侨民在印度独立斗争中的参与”两个角度切入,讨论了跨国网络中各方力量的互动以及内在的张力。
《地下亚洲:全球革命者及其对帝国的抗争》关注20世纪初亚洲各地的革命浪潮。本书超越了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论述框架,从具体个体的视角出发,追踪这一时期理念不一的亚洲革命者相互交织的人生轨迹,呈现出20世纪初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图景。王雪婷、殷一果和李昊朗三位同学回顾了该书的主要议题和写作手法,深入讨论了地下网络如何塑造全球革命者的身份认同、政治思想和斗争行动,并以1924年发生的一场刺杀行动为例展现了藏身于地下网络的革命者如何影响了地上的世界。
在讨论环节,与会各位老师分享了各自对两本著作的理解与思考。罗杰老师结合印尼作家普拉姆迪亚的“布鲁岛”四部曲,探讨了马赫达·皮特斯、许阿仕、洪山梅和马林这四位革命者旅居各地开展斗争的历程。谢侃侃老师认为,革命者时常变换身份,游走世界各地以开展暴力革命,并最终成为帝国的“眼中钉”。研究者需要跳脱民族主义史学的叙事框架,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层面上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广泛联系,重构对历史的认知。谢超老师认为,印度教右翼力量在掌握民族主义叙事的话语权之后,对此前由国大党主导的历史叙事进行了一定的修正,而鲍斯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研究历史叙事的变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下,进而管窥未来。曹寅老师以上海锡克警察布达·辛格被刺案为例,指出随着空间的位移,锡克人也在帝国的“眼中钉”和“螺丝钉”之间进行身份转变。曾琼老师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孟加拉地区女性的游记为例,展现了女性视角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张书剑老师认为,20世纪上半叶旅居革命者的流动性和包容性,体现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革命情怀,可以与冷战期间左翼极端组织的跨国活动互相呼应。张忞煜老师以鲍斯的案例切入,认为开展相关研究应当将超越既有边界的区隔,一方面将南亚置于全球视野之下,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如孟加拉地区这样的次区域自身的特性。
本次读书会围绕“帝国眼中钉:跨国网络中的革命旅居客”这一主题,与会师生将宏观议题和具体个案进行了有机结合,批判性地回顾了民族主义、泛亚主义、跨国史研究视角等学术话题,启发学生关注区域间的交流互动,开展深层次多角度的国别和区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