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外教
北京大学南亚讲坛第二十七讲成功举办
2018-10-24
北京大学南亚讲坛第二十七讲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Pakistan 于2018年10月18日上午10点,在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新楼401会议室如约举行。本次讲坛由远道而来的巴基斯坦著名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乌戈西•穆夫迪(Uxi Mufti)先生主讲,南亚学系乌尔都语教研室主任张嘉妹老师主持。参加讲坛的有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张亚冰老师和2017级乌尔都语专业的同学们,以及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巴基斯坦留学生。
在讲座中,乌戈西•穆夫迪先生主要介绍了印巴次大陆文明的发展脉络,从几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辉煌说起,并通过生动的例证和丰富的图片,向大家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物质文明遗产,例如摩亨焦达罗和哈拉帕出土的陶罐、塑像,以及传统染色工艺等。接下来,穆夫迪先生将时间拉近到公元前250年左右的犍陀罗文明初期,并简单介绍了佛教造像在次大陆的起源,还谈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的石刻铭文与后来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等,及这些艺术、交流活动中的主题、技艺等对后来文化面貌的影响。
乌戈西•穆夫迪先生接着讲述了他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巴基斯坦文化的理解,他认为那些古老的文化从未消亡,有些至今仍显现在巴基斯坦村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尽管当前城市化、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但如陶器、纺织、首饰、甚至鞋子等生活用品,其形式在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巴基斯坦,仍然被人们无意地延承下来,使用至今。
由于时间有限,在近两个小时的分享中,穆夫迪先生为大家讲述、呈现了一个文明交织叠置、素材丰富异常、古今交错的巴基斯坦文化面貌。并独到地总结了巴基斯坦文化的古老性、延续性和多样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历史记忆方式的“口头流传性”,大致以语言的多样、古老和延续来体现这一点,比如仅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就有70余中语言仍被使用至今。同时穆夫迪先生还强调,由于“书写历史”的相对薄弱,让当今的世人对巴基斯坦文化存在着诸多误解,同时也导致本国人对自身文化理解深度上的欠缺。在讲座的最后,所有人一起观看了一段有关巴基斯坦村落物质文明传承的短片。
讲座过程中,乌戈西•穆夫迪先生和老师同学们有着亲切的互动和交流,在他不得不结束时间有限的主题讲座后,在座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与理解提问,和穆夫迪先生进一步深入交流,深受启发。
乌戈西•穆夫迪先生(前排左二)与参加讲坛的老师、同学亲切合影
穆夫迪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于布拉格的查尔斯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此前在巴基斯坦国内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他的研究、著作、电视系列节目,与主持创建的博物馆项目等,在巴基斯坦、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颇具影响,并曾获得巴基斯坦国家荣誉奖项和日本、美国等国家颁发的杰出贡献类奖项。穆夫迪先生虽年事已高,此次来华访问行程紧凑,讲座频繁,原本做过手术的喉咙劳累不堪,但仍与大家热情分享,讲座内容丰富精彩,极富启发,收获之余,大家不禁亲切地称呼他“爷爷”。在紧凑的行程中,穆夫迪先生还是抽空前往文研院观看了由外院主办的“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展”,边观看边赞不绝口。
乌戈西•穆夫迪先生观看展览“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展”
乌戈西•穆夫迪先生在观展时与陪同老师及使馆官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