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北京大学等高校协办的第十七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CIFCL)第十讲,暨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语言学沙龙第558期,在北京大学外文楼103进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了来自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杰弗里•扎克斯(Jeffrey M. Zacks)教授,讲座的题目是“从叙事电影和叙事作品看事件表征”。讲座由语言所所长高一虹教授主持。
扎克斯教授是认知领域的领军人物,先后获得耶鲁大学认知科学学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认知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扎克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脑科学技术在感知和认知研究中的应用。他所采用的技术包括:行为实验、功能性核共振成像、计算模型等。扎克斯教授近几年主要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如何将现实世界中的连续行为流切分为有意义的若干子事件,以及此种能力对记忆和认知带来哪些影响?二是心理意象如何帮助人类对空间关系进行推理?出版著作包括与雷德凡斯基(G.A.Radvansky)合著的《电影和事件认知中的大脑》和与希普利合编的《了解事件: 从感知到行动》。
扎克斯教授的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事件模型的构建、图式化,以及事件表征机制展开。首先,扎克斯教授介绍了自己和同事通过一系列试验所得出的一个推论:人类在记忆过程中并不区分认知事件的来源—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事件、阅读小说和观看电影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事件,都以同样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据此他认为现代人类有一个统一的能力来建构事件模型,并用这些模型来指导预测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扎克斯教授讨论了事件模型的构建原理,并举例说明人类的知觉体系是如何将大量的知觉性输入变为可控的、连续的事件模型。他认为,过滤、组块和抽象提取是图式化的三种机制。接着,他讨论了叙事文本的图示化和叙事电影的图示化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依赖于人类通过演化所获得的事件表征机制,并且通过一些相近的图式化方法来建构事件模型,即省略、特征选择、视角以及分割。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叙事文本的图式化能反映人的心理状态、做出评价,并给出明显的时间和空间标记;而叙事电影的图式化则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信息以及背景特征,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视角。随后,扎克斯教授阐述了大脑对视觉输入进行处理的神经机制,指出其对连贯事件模型建构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电影片段的播放对此观点进行例证。除此之外,他还对电影后期技术剪辑能够控制和影响人类注意力这一现象作了说明和解释。讲座最后,扎克斯教授对这一周认知论坛讲座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再次强调了事件这一概念在语言与认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扎克斯教授讲解“从叙事电影和叙事作品看事件表征”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中,老师和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地发言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许多高质量的问题不仅得到了扎克斯教授的赞赏,还让听众们有机会听到教授更进一步地对事件模型及表征的阐述,深化了对相关理论的认识。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孙铭徽/陈超逸/郝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