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学学科发展及跨学科人才培养”研讨会综述

  2024年10月19日,由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主办的“外国语言学学科发展及跨学科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新楼501会议厅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新文科、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语言学学科发展及跨学科人才培养”。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副院长王丹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高彦梅所长、胡旭辉副所长、姜望琪教授、苏祺长聘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司富珍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英语学院许宏晨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廖鸿婧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刘红艳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梁茂成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郑萱助理教授、冯硕助理教授、罗正鹏助理教授、博士后李臻博士、京内外高校外语学科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等90余人应邀参会。开幕式由高彦梅教授主持。

  王丹院长首先致辞,强调了语言学学科在新文科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她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单一学科已经难以应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如何将挑战变为机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方法用于语言学理论和实践,如何发展新文科视角下的科研创新,成为当今外国语言学学界亟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作为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如何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赋予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与时代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从两年前开始,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相继开设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本科生培养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一起探讨语言学学科的发展和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可以说正当其时,适逢其势。这不仅是一次学术探讨的良机,也定能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王丹院长欢迎各位专家的到来,指出,本次研讨会汇集了语言所、北京兄弟院校不同研究方向的精英学者,既有北大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第一位开设语言学课程的前辈学者,也有在国内创建第一个语言学系的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创系主任,也有国内计算语言学领域、认知语言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外语教育和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学者。王丹院长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分享经验和观点,凝聚思想与共识,共同形成合力,应对AI时代的挑战,共同推动外国语言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王丹致辞

 

  姜望琪教授的演讲围绕“语言学的传承与跨学科研究”展开。他回顾了语言学的历史,指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他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现代语言学中,如何将传统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结合以拓展研究视野。姜教授还提到,语言学的发展需要在教学与科研中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姜望琪教授作大会发言

 

  高彦梅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外国语言学学科发展与跨学科人才培养”。高老师首先向来宾介绍了北大外院语言所的学科现状,包括语言所的发展历程、师资、专业设置和最近几年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所作的创新。之后,高老师提出了外国语言学专业的学科发展思路。过去两年,语言所在学院指导下建设的两个本科项目,已经开始展示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优势,这为外院以及国内外语类院校探讨本科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苏祺老师的报告题目是“数字人文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苏老师首先回顾过去两年数字人文项目的发展,展示了以学生科研成果为激励的本科项目培养模式带来的初步成效。苏老师指出,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环境的外语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人文作为新兴领域,能够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以提升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

  胡旭辉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外语学科的语言学专业培养—以‘外国语言与语言学本科项目’为例。胡老师从项目目标、项目特色、培养模式、培养结果等多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外语学科的语言学专业培养。胡老师指出,前沿的语言学训练、丰富的语言学教学和科研资源,再加上学生的多语种背景和优秀的思辨能力能够有力地回应外界目前对外语本科专业的质疑,语言学本科生项目正是充分利用语言所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为本科同学发挥这些优势提供系统的学术训练和指导。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左起:胡旭辉、郑萱、廖鸿婧、许宏晨、高彦梅、姜望琪、司富珍、刘红艳、冯硕、罗正鹏)

 

  司富珍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跨学科视野下语言学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的三个原则”。司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北京语言大学建立首个从本科到硕博士培养一体化的语言学专业的历程,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跨学科视野下语言学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中的原则。司教授指出,语言学人才培养定位要聚焦专业性、跨学科性和国际化,强调了现代语言学的跨学科性以及鼓励语言学研究和认知科学密切结合。司教授强调,虽然语言学本科人才培养在我国才起步,但就未来发展趋势来看,语言学研究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

  许宏晨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群体主观性结构的分析方法—Q方法概览”。许老师详细系统地介绍了群体主观性结构的分析方法——Q方法。从方法特点、分析步骤、案例呈现、效果反思四个方面阐释了Q方法在应用语言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了该方法在未来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廖鸿婧教授聚焦跨学科视野下的跨文化能力测评的内涵演进与方法创新,从构念和方法两个维度详细地回顾了跨文化能力的发展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跨文化能力测评的设计思路、以及测评方法。廖教授指出,在跨学科视角下,跨文化能力测评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提高学生在测评过程中的主体性。

  刘红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人工智能赋能认知障碍患者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和研究”。她回顾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语言障碍研究方法、概述了老年人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分享了实验室的设计理念,并细致讲解了多模态语料的收集和标注方法。刘教授随后围绕镜子可能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基于研究发现规划出重度患者的话语互动目标发展路线。最后,刘教授强调了多模态的重要性以及数字人文在这一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梁茂成教授的演讲以“大语言模型辅助的专业知识图谱建构”为题。他展示了如何通过操作电脑指令、调用大模型建构起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知识图谱并分析了指令的内容。梁教授指出,分析过程伴随着数据的沉淀,这一研究有利于清晰理解学科包涵的重要概念。

  在闭幕式上,胡旭辉副所长做了总结发言,对各位老师的发言及要点进行了回顾,并再次对参会的各位老师以及在场的同学们表示感谢。

  

合影

 

  至此,“外国语言学学科发展及跨学科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语言学的前沿动态、发展方向以及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分享了宝贵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也为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会后,与会专家表示,语言所的两个本科项目做的有特色,很前沿;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与各界同仁携手,共同开创语言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新篇章。会议不仅加深了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更为推动语言学教育与科研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李丹妮、廖传琳、刘雨菲

  图:经典瞬间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