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国别和区域研究系列讲座:19世纪中亚文化遗产的形成
2024-04-07
2024年4月2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索邦大学斯维特兰娜·戈尔舍尼娜(Svetlana Gorshenina)研究员做了题为“19世纪中亚文化遗产的形成”的讲座。本期讲座由北京大学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施越助理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侯艾君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昝涛教授、庄宇长聘副教授受邀担任与谈人。
讲座海报
讲座伊始,施越助理教授介绍了主讲人的基本情况。主讲人斯维特兰娜·戈尔舍尼娜是资深中亚研究学者,历史学博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索邦大学东欧、巴尔干和中欧文化和社会实验室(Cultures et sociétés d'Europe orientale, balkanique et médiane, EUR’ORBEM)主任。她熟练掌握俄语、法语、德语、英语等语言,早年师从苏联中亚考古学界著名学者加琳娜·普加琴科娃(Galina Pugachenkova),发表出版论著数十篇,长期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塔什干等地开展实地研究,具有丰富的档案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经验。
戈尔舍尼娜研究员作讲座
戈尔舍尼娜研究员首先明确本场讲座讨论的文化遗产指的是物质遗产,包括通过考古研究得到的藏品、博物馆或展览所涉展品、建筑物或历史遗迹及其修复、以及对古迹的摄影或其他艺术作品等。19世纪中亚文化遗产的发明过程中,土尔克斯坦首任总督康斯坦丁·彼得罗维奇·冯·考夫曼(Konstantin Petrovich von Kaufmann)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其他19世纪的欧洲国家相似,考夫曼以西方知识为基础,将构建当地文化遗产作为帝国政策的一部分,以展示俄罗斯帝国的“文明使命”。因此,考夫曼选择了与世界历史紧密相连的撒马尔罕作为舞台,试图通过文化遗产在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14世纪的帖木儿王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建立起明确而清晰的继承关系,从而合法化俄罗斯帝国对中亚地区的统治。戈尔舍尼娜以与帖木儿相关的物质遗产和对“马拉坎达”一词在19世纪概念流变的知识考古学为例,详细探讨了考夫曼施行上述文化遗产计划的具体路径和特点。
接下来,戈尔舍尼娜详细介绍了三部重要的知识集成作品:《土尔克斯坦相册》( Turkestan Album )、《土尔克斯坦汇编》(Turkestan Collection)和谢列布列尼科夫(A. G. Serebrennikov)汇编的《土尔克斯坦征服史史料汇编》。她通过分析上述作品形成的背景、动机和内容,指出考夫曼主导下的对土尔克斯坦的认知方式和知识建构是二元论的,从而塑造出在亚洲履行“文明使命”的俄罗斯帝国形象。
讲座现场
讲座最后部分,戈尔舍尼娜回顾了考夫曼建构土耳其斯坦文化遗产的动机,再次强调了考夫曼对于当地人的偏见,同时提请注意俄罗斯统治者同时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破坏者的矛盾角色,希望与会者采取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19世纪中亚文化遗产的形成过程。与谈人侯艾君研究员、昝涛教授、庄宇副教授和施越助理教授总结点评讲座内容,并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合影
图/文 吕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