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北京大学“东方大文学”系列讲座第十三讲成功举办

  2022年11月28日晚7时,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东方大文学”系列讲座第十三讲在腾讯会议开讲。

  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雪涛主讲,题为“在哥廷根发现季羡林——解读季羡林先生在哥廷根大学的留学档案”。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山西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百余名师生相聚云端,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海报

 

  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院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对主讲人李雪涛教授与评议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王丁教授的出席表示欢迎,并抱歉地表示因为工作上的临时安排,无法全程主持会议,转请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教授主持。

 

讲座主讲人李雪涛教授

 

讲座主持人王邦维教授

 

陈明教授对主讲人和评议人以及参会师生表示欢迎

 

 

  王邦维教授介绍李雪涛教授早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德语,后赴德国波恩大学留学并取得硕士与博士学位,最后回到北外担任北外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的创始院长。北外的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成立时间不长,但在新时代下,起点高,发展快,形势可喜。期待李雪涛教授的精彩报告让大家共同受益。

  

  李雪涛教授表示,自己是在2021年8月6日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东方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纪念季羡林教授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季先生的留学史和留学档案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并在王邦维教授的鼓励与启发下,开始了关于季先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工作档案与其学术脉络的研究。

  李雪涛教授指出近代留学生在近代中学与西学的互动以及近代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介角色。李雪涛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留学史研究存在三个问题,即(1)对晚清到民国期间的10万留学生群体关注严重不足;(2)既往研究对于关键的知识迁移史部分也就是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经过多有忽视;(3)没有将中国的留学史放在全球史的背景下考察。李雪涛教授指出,要加强留学史中知识迁移史的研究,首先必须重视对国外大学档案馆所存中国留学生相关档案的搜索、挖掘、释读与研究。

  随后,李雪涛教授详细介绍了德国哥廷根大学档案馆所存季羡林先生留学期间形成的档案,具体包括博士学位申请与考试等档案以及季先生在哥大汉学研究所工作期间的档案等两大部分。李雪涛教授从中选取最为关键的几份档案,一方面展示出当时德国博士学位申请、评议及考核的全部制度流程以及汉学研究所人员聘任及日常工作的细节,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往来信函、论文评语以及博士考试中的口试记录评语等珍贵的档案,生动再现了德国教授们对季先生知识储备、独立思考能力、学术潜力的赞赏与肯定,以及对季先生在生活及工作方面的种种帮助。除此之外,李雪涛教授还简要介绍了他业已完成的和陆续展开的有关季先生留学期间知识体系形成与学术发轫的研究,这些研究将在明年以新著《在哥廷根发现季羡林》之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敬请各位师友多多关注。

  李雪涛教授最后强调,解读档案不是研究的终点,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档案等一手资料的挖掘、释读与梳理,探讨留学史的研究方法。而以作为知识传播媒介的留学生为切入点展开留学史研究,将大大有助于打破“西方”或者“欧洲”学科的局限,将研究的重点从知识本身转移到知识传播者身上。这种作为知识迁移史的留学史研究,也将改变过去对知识的单纯、静态的定义理解,进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动态形成模式与知识的传播方式。

 

讲座评议人王丁教授

  

  王丁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李雪涛教授以其多年来对留学史的关注以及对档案等一手材料的搜集与挖掘运用,开辟出了一种新的留学史、知识迁移史的研究范式。尤其是以东方学大家、北大东方学学科创始人季羡林先生为典型案例,回到季先生东方学知识体系与学术素养形成并发轫的源头挖掘档案资料,并对每一份档案都进行了翻译和解释,使这些材料成为汉文史料的一部分,这是一份巨大的功德,意义重大。

  陈明教授在讲座最后环节再次加入,感谢李雪涛教授的精彩分享,并表示李雪涛教授有关留学史研究的方法和路径探索,令北大同仁们深受启发和鼓舞。目前北大方面有关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区留学活动的研究也在逐渐展开。此外,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正在建设的学科史数据库,也希望能够在李雪涛教授《在哥廷根发现季羡林》新著出版后能够获赠季羡林先生的相关留学档案电子资料,期待李雪涛教授的新著能够为中国东方学术史、学科史研究揭开新的一页。

  王邦维教授最后称赞李雪涛教授的讲座立意很高,从知识迁徙的角度切入,档案挖掘与释读的基础工作做得很扎实、很细致。还原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本来面目,还需要更多像李雪涛教授这样的从档案入手的实证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档案材料的重要性值得反复强调。王邦维教授指出,正如王丁教授评议时所提到的,档案的搜集与释读运用,充满艰辛与困难,这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学术研究中的团队合作与国际交流。针对作为知识迁移史的留学史研究,王邦维教授认为人类文化也可以看做一部知识迁移史,近代以来,留学生显然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天讲座中提到的蔡元培、陈寅恪、傅斯年、季羡林、洪谦、芮沐等留德学者,都曾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与知识转型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李雪涛教授的这一研究范式,对于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学术近百年来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的陈明老师这些年在档案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王邦维教授期待将来能将中外档案资料的研究结合起来,重构全球学术与知识迁移发展脉络,并与北外同仁们有更多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在提问环节,参会师生学者等就档案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德国博士培养制度、档案挖掘与释读的艰苦与困难,档案等一手材料的重要价值,留学期间的中外学人交流与交谊、中国近代学术转型与知识迁移中的德国因素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本次讲座于28日晚9时10分左右圆满结束。

 

部分与会师生合影

  

文:乐恒,图:乐恒、林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