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外院语言学沙龙】第593期:华东师范大学杨延宁教授举办“语法隐喻视野下的汉英构式演变对比研究”学术讲座
2022-10-30
2022年10月28日下午,由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的第593期语言学沙龙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的主讲嘉宾是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延宁教授,报告主题为“语法隐喻视野下的汉英构式演变对比研究”。讲座由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长聘副教授胡旭辉老师主持,并由九洲官方网站,九洲jiuzhou(中国)长聘副教授高彦梅老师评议。来自北京大学以及兄弟院校的一百多名师生在线上参与了本次讲座。
胡旭辉老师首先介绍了杨延宁老师的学术背景。杨延宁老师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南洋理工大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领域。
此次讲座中,杨延宁老师首先梳理了构式演变研究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问题。构式指形式与意义互动产生的整合体,颠覆了重形式、轻语义的传统句法。随着构式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尝试通过沿袭语法化研究的路径,在历史语料的形义互动中找到“构式从何而来”的答案。然而,在面对构式演变问题时,语法化理论的应用范围受限。因此,杨延宁老师的研究尝试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框架内开展形义互动过程的动态分析。通过多年的探索,杨延宁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框架,揭示了语义演进的语义和词汇语法机制。在分析框架中,聚合轴的语义凝聚和组合轴的语义汇合为语义层的演变机制,词汇语法层的各种变化则基于级阶调整和成分转移两种机制。
语义凝聚与语义汇合
随后,杨老师陈述了选择古汉语和古英语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经历,向参会者分享了选取汉语语料时需要注意的细节。接下来,杨老师详细展开了对汉语及英语中被动式和动结式的构式演变对比,分别从语义凝聚、语义汇合、级阶调整、成分转移四个方面作出总结。
汉英语言中被动式和动结式的演进机制
杨老师认为,语言演变并非为单向的过程,而是在一个圈内循环,这个圈由语言演变本身的基本规律和特定语言的类型学特征共同划定,两者在宏观层面决定了语言演变的基本走向,在微观层面限制了构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报告结束后,高彦梅老师提出,在学习和阅读理论时,要发现理论中根本性的问题以及不同理论中互相补充的潜质。杨老师的研究在运用语法隐喻理论的同时,发现了其中的局限,在语料的支持下,改进了语法隐喻模式,深挖现象背后的语法演进机制,具有新意和突破性,值得大家学习。
问答环节中,杨老师与线上的与会者就报告中的细节、潜在的研究课题、理论语言学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语言学沙龙不仅让与会者了解了构式演变的内在驱动力量和构式演进的跨语言共性,也激发了与会者对于理论语言学研究的深刻思考。
文/图:陈唯可